2年间,武城经济开发区“零增地”新建项目16个,千亩工业用地实现由低效到高效的“红绿之变”。今年前三季度,亩均税收增幅222.64% ,翻了一番还要多。改变的背后,闲置企业如何“腾”、承租企业往哪“放”、招商项目怎么“进”?一桩桩、一件件,都是难啃的硬骨头!千亩土地“唤醒”非一日之功、一时之力,他们为何变、怎么变、变在哪……
眼下,在武城,水星有机硅皮革项目正在加紧建设。全面投产后,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。山东水星集团有机硅皮革项目负责人巩玉超说:有机硅皮革作为新型材料,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%,未来的市场前景巨大,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遇。
水星是武城经开区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。一年前,他们计划上马新项目,急需扩建新厂区。然而周边工业用地开发已接近饱和。武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副主任于超说:“你看这张2024年亩均效益四色图,有机硅皮革项目用地在这里,面积155亩。在2023年这块地还是红色,代表这里的企业低效低能。”
展开剩余73%武城经济开发区按照亩均效益从高到低的顺序,对企业进行绿、蓝、黄、红四种颜色分类标注,分别代表高效优质企业、重点扶持企业、有待提升企业、低效低能企业。
一方面,土地吃紧;另一方面,不少企业亩均效益严重低下。经开区决定向内挖潜,对低效闲置工业用地进行摸排,其中,一块155亩的闲置地被纳入盘活计划。然而这块地涉及2家企业,都已破产多年,盘活并非易事。
武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副主任于超说:“企业在银行有大量贷款,因为无力偿还,形成不良债务,资产被打包出售,债权债务错综复杂。我们成立专班,依法依规开展工作,用时2个月,最后通过法院拍卖,土地完成转让。”
然而,这些土地并不能直接拿来用——几年前,原企业已将闲置厂房分割出租给了17家企业和个体户,其中几家还为下游大型企业配套,清退不当,将引起产业链连锁反应。
贝格公司是17家承租户之一,这几年发展势头良好,企业计划升级设备,但由于厂房太小且是租来的,不敢轻易投资。经开区经过评估,批准企业进入园区发展,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厂房。“这一搬,我们也实现了升级。”山东贝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力海说。
武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刘宝旭说:“把承租企业分门别类,安排到相应的园区,班子成员每人认领2至3家,“一户一策”妥善安置。”
这块搬出来的新土地,随着有机硅皮革项目的建设,已由低效的红色用地,划入高效的绿色用地之列。自2023年以来,经开区依法依规清退低效和闲置企业30家,腾出土地1500余亩。
武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于洪浩说:“土地腾出来,不管是本地企业扩建,还是招商项目引进,必须通过项目论证委员会的论证,主要评估市场前景、投资强度、财税贡献。”
通过论证的项目则要签订《对赌协议》,规定时间内,税收需达到约定数额,如果达不到,就要面临扶持政策递减,甚至继续被置换,倒逼企业提高用地效率。
两年时间,经开区“零增地”新建项目16个,总投资额41.5亿元。10个地块900余亩土地实现由红到绿的转变。武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侯志刚说:“我们引进的项目,都是龙头企业、链主企业专业配资推荐,引进一个、带动一批。今年前三季度,亩均税收增幅222.64% ,翻了一番还要多。向土地“存量”要发展“增量”,提升了土地“含金量”。”
发布于:山东省